一夜之间,数十万台POS机被关停,支付行业迎来最强监管风暴。
“一开始甚至有代理商表示没有这个文,是假的。”一位支付行业从业者回忆道。但很快,50号文的首批工作措施函在9月30日下发至各支付公司,引发了行业震动。
这份文件的具体指导措施被业内简称为“破五除二”,意味着支付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格整顿。随着新规落地,超限产品已经开始全面涨价,部分产品费率已上调至万299的高位。
01 三管齐下,50号文掀起支付行业整顿风暴
50号文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:商户真实性核查的“四严标准”、终端设备管理的“三铁律”,以及违规处罚的“两重天”。
商户真实性核查提出了“破五”关停和“破二”清理具体要求。四要素(商户名称、地址、联系方式、营业执照)存在问题的业务一律关停;虚假商户将被全面清退,不留任何死角。
银联还将采用AI图像识别和哈希校验技术,对商户门头照进行智能分析。同一门头照或同地点同名商户,若无法说明来源将被视为虚假商户。
在终端设备管理方面,新规要求设备厂商仅可向持牌支付机构供货,禁止向非持牌机构提供终端。设备跨机构迁移需原机构解绑注销,并经新机构严格审核。
最引人关注的是,严禁支付机构外包核心业务,外包POSP通道被限期收回。这一规定直指支付行业的灰色地带。
对于违规行为,监管层也划出了明确红线。违规机构将面临15天至3个月停止新增业务的处罚,严重违规者可能被吊销支付业务许可证。
02 监管脉络,从“断直连”到支付新规的演进
50号文的出台并非突发事件,而是支付行业持续监管进程的必然结果。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18年就开始切断支付机构的“直连”模式,要求支付机构必须通过合法清算机构处理跨行交易。
2023年,国务院颁布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》,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、副行长张青松指出,这是“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的部金融领域行政法规”,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该条例按照“先证后照”原则对支付机构实施准入管理,明确注册资本、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、高管人员等准入条件,并实施常态化退出管理。
近年来,支付行业持续整合。据央行官网披露,截至2024年,支付牌照已从271家压缩至175家,累计有96张支付牌照被注销。
2024年正式实施的支付新规进一步明确,同一股东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支付机构10%以上股权或表决权,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支付机构。
03 行业影响,支付机构加速整合与涨价潮来袭
随着50号文落实,支付行业已经感受到直接影响。各支付公司加起来已经关停了几十万台POS机,市场清理力度空前。
部分支付机构开始按照监管要求进行更名,以明确其支付业务属性。2024年有37家支付机构更名获监管同意,在公司名称中增加“支付”字样。不过在175家支付机构中,仍有44家机构的名称暂未满足新规要求。
严监管态势在2024年尤为明显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至少有36家支付机构遭到监管处罚,包括被罚机构的责任人在内,合计罚单超过60张,被罚金额突破了2亿元大关。
处罚主要集中在反洗钱工作不力、违反账户管理和清算管理规定等方面。监管对支付机构的违规行为及时处罚,频频开出大额罚单,显示出坚决整顿市场秩序的决心。
04 未来展望,支付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
在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六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要健全支付领域规则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,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。”这为支付行业的监管定下了基调。
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严监管基调,强化机构监管、行为监管、功能监管、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,坚持管合法也要管非法,严格执法。
未来,支付行业将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。近十年来,我国支付机构交易笔数和金额年复合增长率达46%和41%,2022年支付机构处理业务超万亿笔、金额近400万亿元,有效服务超10亿个人和数千万商户。
目前,支付服务平均费率不超过0.6%,远低于欧美。快捷、安全、便利的现代支付服务在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随着50号文的全面落实,支付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,迈向更加规范、透明的发展新阶段。
支付行业的整顿才刚刚开始。据业内人士预测,随着50号文的全面落实,未来还将有更多不合规的支付机构被清退出市场。支付行业将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。
对于消费者和商户而言,短期可能会面临一些产品涨价和服务调整,但长期来看,更加规范的支付环境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,降低支付风险。
这场支付行业的“破五除二”大整顿,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生态。